工程造价真不是人干的(2023年,想转行的造价人请再等一等!)

2023-06-05 03:06:53 537
admin

国家统计局5月9日公布2022年平均工资数据宣布2022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14029元。

本来,笔者并不关心“平均工资”。在当前社会财富不平衡的情况下,这种“平均”待遇总会让人想起“我和马云平均超过2000亿元”的梗。

但在业务方面,笔者还是仔细查看了国家统计局按行业分类的统计表,发现在19个行业分类中,有18个行业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保持增长,唯一呈负增长的就是房地产业——年平均工资为90346元,下降0.9%。

再看房地产行业下游的建筑业,虽然实现了3.3%的正增长,但仍低于制造业5.5%的平均水平,形势不容乐观。

2022年分行业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年薪/数据:国家统计局

但如果继续查看相关数据,就会发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。来自房地产企业近五年营业利润数据,在2018年大幅攀升达到峰值后,随之就是一路下跌。

房地产开发企业近五年营业利润/数据:国家统计局

虽然要区分中央、国有房企和民营房企的不同情况,但整个行业不景气是不争的事实。造价人作为这个行业中的一员,自然会关心他的发展方向,变化趋势,并思考个人的职业规划。

造价管理有效性,重点在“事前控制”

近几年,有种说法是炒房的人多,建筑产业下行区间,造价成本岗位的重要性就越会凸显。道理很简单,这个时候老板总是会把“开源节流、降本增效”置顶。

只是笔者发现,在谈到“降本增效”的责任时,几乎都集中在成本部门,仿佛这件事是预算成本人员的责任。

记得所有项目的项目成本管理专家赵峰先生曾经有一个形象的比喻:成本管理就像一场足球比赛,要依靠整个开发建设团队的通力协作,而不仅仅靠守门员。

在这个团队中,投资开发、营销策划或招商部门是前锋,中锋是设计部,后方是工程部和财税部,成本和合同管理部是守门员。

在足球比赛中,守门员的责任重大。如果有“黄油手”,甚至参与“造假”,结果对球队的发挥是致命的。但防守的责任必须是从前锋开始的“高压逼抢”。

如果工程造价管理的全员参与性不高,那就很难形成有效协作氛围。不管后期成本人员怎么补锅,很多内容已经是“煮熟饭熟了”,说不定就是一锅“煮生饭”。

我们目前的工程成本确实有这样一个症结。对设计概算甚至施工图预算重视程度都不够。尤其是工程设计概算,除大型重点工程项目外,在普通工程项目中存在感较低。

事实上,准确的工程设计估算对于投资规划、资本支出和成本控制具有重要的指标意义。可以改善方案设计或施工图设计中某些特殊内容的随意性,在设计方案阶段注意平衡经济与技术的关系,“讲在前面”。

这种情况在工程实践中经常遇到。一些特殊的设计内容,如防水工程、保温工程、建筑装饰及施工工法等,直至施工图阶段都是对常规通用做法的套用。然后直到临近采购阶段,才突然想起来“优化”,这时候很容易受到技术和经济的制约甚至制约互相反对。案件。

对标国际,看准发展方向

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重视“预控”。但是,我们目前的情况是,概算、预算、结算往往由不同的参与者主导。

要打破这种局面,必须借鉴国外同行的做法,但首先要梳理我国造价成本行业与国外同行的主要三个方面的差异:

1. 服务范围不同:国内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基本以项目初期投资概算、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为主,“算价”范围相对狭窄。

在国外,“全过程工程造价咨询”往往是主营业务,服务内容贯穿于项目从前期规划、设计、招投标到施工、监理、结算的全周期。

2. 工作方式差异:中国更注重经验积累和实际操作,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;国外工程造价咨询重在理性分析、逻辑思维和方案制定,这是工作内容不同造成的。

3. 技术路径不一:中国强调计算速度和准确性,计算方法简单快捷;国外在计算工程量时,通常采用从宏观到微观、从总体到具体的层次分步的计算方法。当然,做这件事的“支撑脚”是准确的工程图纸和技术数据。

国外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组织结构完整,如AECOM、ARCADIS等跨国工程咨询集团,拥有独立的建筑师事务所、工料测量师事务所、项目管理公司、工程设计公司、施工监理公司。这让他们有更大的机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和技术规范研究,发挥关键作用

反观国内,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在这些方面拓展尚显滞后。

20世纪90年代后期,上海的一些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开始尝试全过程工程造价咨询探索,为业主提供包括估、概、预、结、决在内的项目全过程工程造价咨询,并协助业主对工程造价进行动态控制。

这种咨询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了“三超”(概算超估算,预算超概算,决算超预算)现象发生,提高了建筑产品的交易效率。

“全过程工程造价咨询”模式落地,前路漫漫。但我们终究要与国际进行深度接轨,“量价分离、自主报价”,与国际同行“说一套语言,用一套标准”。

拥抱大数据时代来临

做到“全过程工程造价咨询”,并不是必须码齐与工程有关的各类人才,组建庞大的组织体系。在大数据来临的时代,许多工作内容完全可以借助数字智慧技术予以解决,比如建立造价数据库。

笔者在一些有关工程的微信群里,经常会看到类似下图中的一些群友的求助。有些同仁,也利用自身所在平台资源对工程造价等信息进行“挖呀挖呀挖”,再通过自媒体、“知识星球”甚至网盘形式进行有偿提供。

△微信群截图

虽说工程造价管理机构也会定期发送诸如“工程信息指导价”这类行业讯息,但总体感觉不能完全满足需求,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。

所以打造“造价数据库”,对工程数据、信息按照一定规则加以识别、编排,并记载各种信息之间的联系,进而保存、添加、检索、共享和利用,将分散、无序、庞杂的数据全部整合起来。

完善的造价数据库带来的益处是不言而喻的: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分析依据;提高设计单位概算、预算等造价文件编制的准确性;为施工企业提供大宗建材消耗量参考指标等等,利用价值巨大。大数据平台不是软硬件的堆砌,不是浩瀚数据汇总,关键要“真实、及时、有用”。

大数据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,为客户挖掘数据中蕴藏的价值,从而实现为工程增值。比较可喜的是,一些具有前瞻眼光的企业,已经在致力于这样大数据平台的打造,如广联达“指标网”等。

当然,造价数据库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,也不是个别企业能够独立完成。它的建设需要各行业、各部门通力合作,建立统一规划、统一编码的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共享平台。

这需要国家或行业层面的顶层制度设计,建立与计价体系相适应的统一的造价数据收集标准,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工程造价信息数据的统一。

造价人的选择与坚持

说完行业,还是想谈谈我们每个从业者面对当前情况的抉择与坚持。

前文提到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平均工资数据,让笔者想到一份“造价行业从业者薪资调研”的共享文档,里面收录全国各地造价从业人员自填工作年限、职业资格、薪资待遇、工作环境等情况。

虽然尚无法判断这份网络共享文档内容真实性几何,但从工作体会来看,内容基本属实,具有一定的代表性。

△不同行业工程造价人员收入情况/数据来源【注1】

△不同工作年限、职业资格取得情况收入统计/数据来源【注1】

从统计分析数据可以看出,工作经验和职业资格取得,是当前造价人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的两大关键因素。当然,在我们尚无法像国际惯例那样允许个人执业之前,所在平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。

但无论是主观因素,还是客观要素,都改变不了工程造价咨询作为一个高智力服务的行业,核心内容一定是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。

所以作为从业人员,要尝试突破只会识图、计算、套定额、取费的局限,拓展在工程技术、实践能力、信息化处理甚至施工组织设计方面的能力。综合能力越强,工作的主动性就越大,职业护城河也就越宽。

大道理这个事情,知易行难,想到和做到,有时会是这个世间最远的距离。但比尔·盖茨说过:“大多数人都会高估自己在一年内所能做的事情,却低估自己十年内所能做的事情。”

越是困境之下,越要有“窄门思维”,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,去做对的事,做难做的事,做需要长时间积累的事。

*本文系龚诚仁原创,独家来稿

转载务必申请授权,并注明作者与出处,违者必究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仅供参考,如有异议,烦请留言

收藏
分享
海报
537